也就是说,当前在音乐创作中,歌曲的长度或许已不再是关键因素。无论是长歌还是短歌,更多反映的是创作者的创作偏好和自由度。对于听众而言,他们通常是在TikTok等平台上发现某个特定的歌曲片段,歌曲的其余部分也并不影响听众的兴趣。
这一点在国内市场很明显,近年来,歌曲的走红路径从“一首一首火” 逐渐被“一段一段火“取代。
许多歌曲的单一段落,如郭顶的《凄美地》、Olly Murs的《The Girl》,主副桥甚至每个部分都可以在国内短视频平台上独立成为热点。
又或者,一些此前就走红过的“回锅歌曲”通过重制、改编让歌曲其他的段落再次走红。比如今年又重回抖音音乐榜的《芒种》和《冬眠》,即便是歌曲的某个细小部分,也能凭借独特的旋律或歌词再次迅速引起用户的广泛关注。
在时长不到3分钟的前18位歌手中,30岁以下的年轻创作者占据了12首,呈现出短歌创作的明显倾向。
可以看到,长歌与短歌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在于时长,更反映了不同世代音乐人在创作方式上的迥异。 部分新兴音乐人在作品上大多以灵活、简短、利于流量竞争为主,而成熟音乐人则往往更注重作品的内在深度与艺术性。相比之下,他们的创作更倾向于忠于自我,不会过于迎合市场的短期趋势。
从听众的角度就更好理解了,粗暴一点说,当AI、短视频音乐把大部分人的耳朵腌成预制菜口味,突然出现的成熟艺术家的诚意之作,就像米其林主厨端上的分子料理,就算一部分食客一时吃不惯,为发个朋友圈,大多也愿意买单的。更何况,这些“主厨”本就有很多固定“食客”。
归根结底,2024年长歌的回归,更像是创作方式、艺术家群体、听众习惯及平台变革交织作用的结果。热单创作的焦点,或许已经不是局限于时长的要求,大多是艺术家如何从创作中获得更多自由,如何想方设法的写出好作品。
正如This Is Noise负责人 Dan Petel 所说:“如果要创作一首很棒的歌,为什么会想让它这么快就结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