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丁六甲

“不培养作家的中文系”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2025-07-09
2024年,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学者共同发起了“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系列活动工作坊。此前,工作坊分别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三期。
日前,工作坊第四期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召开,聚焦当代“文学青年”,讨论和反思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文学教育。本文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陈渔在工作坊上的发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新一代“文学青年”对文学教育系统的困惑和思考。
“不培养作家”的中文系
在“文学青年”这一身份仍旧具有某种文化魅力的当下,很多青年以“写作之人”的想象怀抱文学理想进入中文系,希冀在这里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能动的表达者。然而,学院并不以培养作家为目标,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文学史、文艺理论、文本细读展开,学生被系统性地训练为诠释者而非创作者。
在系统的文学教育中,学生接触的是被历史筛选、被奉为圭臬的最伟大经典的作品,难免经典面前自惭形秽,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传奇,语言不够优美,经验不够宏大。创作更多被神秘化、被默认为一种只属于极少数天赋秉异者的活动,从一种本能的表达欲望,变成一种令人羞涩甚至恐惧的行为。文学教育不鼓励进行有价值的个人书写。作品不再是语言实践的产物,而仅仅是理论分析的对象;学院内文学生产的话语权从“作者中心”向“理论中心”转移,写作主体的能动性被挤压进狭窄的缝隙。
痛苦不仅源于写论文的疲惫,更是一种对知识生产意义的怀疑
当前的中文系教学体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被高度等同于论文写作的能力,而论文是否等同于创作,成为值得追问的问题。表面上看,学术论文需要组织逻辑、构建结构、发展论点,似乎也是一种写作实践。但在实际的学术训练中,它所要求的并不是语言的生成力、表达的生命性,而是一种规范性的阐释行为,它所塑造的写作主体往往并非一个拥有表达欲望与现实关联的作者。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像一个批评家那样说话,却再也无法像一个作家那样写作。
目前中文系强调学术创新,选题新颖、视角独特、理论跨界,而对于本科生来说似乎很难找到所谓的研究空白,转而选择如何拼接观点,如何运用并不熟悉的理论话语建构方法,如何“挖”出没人写过的文本。但是这种创新并非出自真切的问题意识或强烈的写作冲动,而是来自考试和升学的筛选标准,一种体制逻辑下的“形式创新”,是生存与竞争的必要技能。

最新文章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评民族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

音乐

 

阅读10126

广电总局发文:杜绝抗战“神剧”

新闻

 

阅读12332

“最不苹果” 的折叠iPhone,猛抄三星作业,卖的比华为三折叠便宜

科技

 

阅读15238

K-Pop词作者“无礼采访”,韩网友怒批:谁给你的资格踩新人?

音乐

 

阅读11013

小沈阳女儿韩国出道、黄奕女儿不想读书,星二代勇闯娱乐圈

音乐

 

阅读18684

京ICP备20220117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