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热播的《以法之名》镌刻的是社会秩序的坚实基石;那么在深圳宝安,一部面向未来的硬核大剧,则正在《以创业之名》上演。它书写的,是关乎梦想与成就的时代剧本。
近日,一份广东省“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名单,将五家宝安企业——海弘装备、果力智能、镭神智能、海清智元、南科佳安——推至聚光灯下。这其中,为机器人植入“眼睛”的镭神智能,其创始人胡小波的追光之旅,以及这颗“种子”与宝安这片“沃土”的耦合,正是对《以创业之名》这部时代大剧最精彩的解说词。
400元闯深圳,两度破局突围 在宝安书写追光传奇
故事的起点,总带着些传奇色彩。2000年,他从安稳的国企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厂辞职,在安顿好家里之后,怀揣仅剩的400元独闯深圳,只因“每天按部就班,实在没有成就感,这不是我要的人生”。正是这份对“成就感”的执念,让他用十年时间,在中国激光产业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2004年,在中国高端装备的核心“心脏”——光纤激光器被外资品牌全面封锁的背景下,他创立创鑫激光,一头扎进无人区。十年磨一剑,他为中国制造锻造出了一颗自主的“中国芯”,也凭此一役,赢得了“中国光纤激光教父”的声名,这更像是一场基于民族情感的突围。
时间拉回到2015年初的一个凌晨,夜色未尽,胡小波一行人打车从辽宁鞍山工厂前往沈阳机场,在高速上,胡小波乘坐的汽车由于司机犯困导致失控撞向隔离带……一个念头在劫后余生的胡小波脑海中变得无比清晰,为汽车装上一双能洞悉危险的“眼睛”,一双在黑夜与高速中依然可靠的“眼睛”。彼时的胡小波,已是中国激光界的风云人物。他被誉为“中国光纤激光教父”,在2004年创立的创鑫激光,已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激光器企业,甚至作为青年科技企业家代表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用世俗的眼光看,他早已功成名就。
但熟悉他的人知道,胡小波是个不甘平庸的“追光者”。意外车祸,淬炼成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产业的使命。他决定二次创业,这一次,他瞄准了被视为自动驾驶“眼睛”的激光雷达。2015年,胡小波成立镭神智能,初入赛道,胡小波便遭遇了“下马威”。团队研发的第一款扫地机器人用三角法激光雷达,因核心的美国芯片突然断供,项目几乎全军覆没。“卡脖子”的切肤之痛,让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异常“沉重”的决定:走垂直整合的全产业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