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丁六甲

别不信 ,100 年也有“抖音神曲”

2025-07-23
艺术形态与物质/媒介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与新话题。
文学史上,19世纪的欧洲,虽然识字率上升但市民购买力有限,报纸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渠道。
载体形态倒逼作家们进行创新,比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为了吸引报纸读者追看连载,就在每章设置类似“孤儿命运如何”的悬念,极大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叙事结构。
戏曲史上,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肆地处闹市,既无扩音设备,且观众流动性大。演员需要拔高音调才能压过嘈杂环境,勾画脸谱则是为了便于远距离观看时也能分辨出角色类型。
但今天仍然需要正视这个现象,讨论这个话题,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技术大变革触发艺术形态新震荡的时期,网络文学、微短剧、抖音神曲,无一不是震荡的产物。
如何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更好地应对这场震荡,决定了当代的艺术创作能否破茧而出,成就未来的经典。
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今天被奉为圭臬的艺术标准并非不可撼动的铁律,而恰恰是适应当时物质与媒介变革的结果;许多今天被视作经典的作品,在其诞生之时,也曾被旧体系的捍卫者斥为异端。
批评抖音神曲因为“15秒法则”而缺少必要的艺术展开?
不要忘了,流行歌曲三到四分钟的时长,其实就与78转唱片的长度限制密不可分。在那之前,世界上几乎没有这么短的音乐,因此也就被打上了各种带有贬义的烙印。
抱怨微短剧每集90秒还有三个反转过于碎片化?
或许应该回忆一下,早年商业广播剧在美国诞生时,就被要求必须每隔几分钟设置一个悬念,以防止听众在插播广告时转台。
还有已经成为京昆舞台审美核心的一桌二椅,最初其实是因为艺人受限于舞台条件和表演时间限制,所以通过更换桌围、椅帔的图案和颜色来实现场景的快速转换,同时把舞台空间最大限度留给表演。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人类似乎天生携带着代际贬斥的基因。但越是震荡期,越要打破厚古薄今的认知偏见。
不过,这并不是说所有今天的作品,都会自动在未来成为经典;也不是说只要被动适应新媒介,伟大作品就会自然产生。
新的物质/媒介会倒逼艺术形式的适应,也有待于创造性艺术实践的加冕。高明的艺术家在积极拥抱新规则的同时,也会努力掌握塑造新形态的能力,以创造性的成果使新规则趋于丰赡与完满。

最新文章

开源技术规模化落地 百家企业实践成果引领产业变革

科技

 

阅读18322

坦途贯海岱 大道气象新——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观察

新闻

 

阅读16908

断眉中国三城巡演收官!万人催泪合唱被赞“格莱美平替”

音乐

 

阅读16017

张可盈获郝蕾萧亚轩蔡国庆海清等导师夸赞 演唱双优实力派未来可期

音乐

 

阅读19332

杨默依EP《不坦白》压轴单曲《遥遥》上线 诠释克制而炽热的错位感情

音乐

 

阅读12300

京ICP备20220117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