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密码:从马拉松到百米的能力跃迁
「具身天工 Ultra」并非首次在赛道上崭露头角。今年 4 月,它以 2 小时 40 分 42 秒完成半程马拉松,展现了长续航与复杂环境适应能力;此次百米夺冠,则验证了其爆发力与动态控制的突破:
- 动力系统:采用轻量化碳纤维骨架(体重 52kg)和高效电机,腿部关节扭矩达 130N・m,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快速启动。
- 能耗优化:通过能量回收技术,将制动时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使百米跑能耗降低 30%,这一技术已应用于工厂物料搬运机器人。
- 算法迭代:在半马中使用的 UWB 半自主导航系统升级为全自主模式,可实时处理多机器人并行奔跑时的动态干扰,避免赛道冲突。
二、应用落地:从赛场到现实的场景延伸
「具身天工 Ultra」的技术突破正在加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 工业场景:在同期举办的物料搬运赛中,其衍生型号「天轶 2.0」通过双臂协同控制,实现 23 种零件的精准分拣,强光环境下抓取成功率达 95%。
- 特种作业:结合防爆设计和耐高温材料,该机器人已在核电站模拟环境中完成放射性物质清理任务,误差小于 5 毫米。
- 家庭服务:通过语音交互与自主导航的结合,原型机已能完成扫地、取物等日常任务,预计 2026 年推出消费级产品。
更具想象力的是,团队正在研发脑机接口协同系统。未来人类可通过头环发送战术指令,与机器人组成混合编队参加比赛,这种「人机共融」模式计划于 2026 年 RoboCup 赛事中首次亮相。

三、争议与反思:在平衡中探索技术边界
尽管「具身天工 Ultra」的成就备受瞩目,其局限性也引发行业思考:
- 物理性能瓶颈:目前 21.50 秒的成绩仅相当于人类初中生水平,主要受制于电机能量密度和关节材料强度。例如,其腿部电机的能量转化率仅为人类肌肉的 1/3,且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 场景适应性争议:全自主模式在标准化赛道表现优异,但在非结构化环境(如废墟、火场)中仍需进一步验证。2024 年某次测试中,该机器人在碎石路面的避障成功率仅 68%。
- 伦理与公平性讨论:系数加成规则引发「技术含金量与商业价值如何平衡」的争议。有企业指出,过度强调自主模式可能导致技术路线单一化,忽视遥控操作在特定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