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共绘的仪器仪表 “创新图谱”,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指引,更是我国从 “仪器大国” 迈向 “仪器强国” 的战略蓝图。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生态构建,我国有望在 2035 年前实现高端仪器仪表的自主可控,为全球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为保障创新图谱落地,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 国家层面:
- 《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35 年国产仪器仪表计量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 “卡脖子” 技术xcqfzx.szxc.gov.cn。
- 《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将仪器仪表列为重点领域,要求发展高分辨率光谱仪、智能检测装备等,并推动行业图谱库及软件建设。
- 地方实践:
- 江苏省:计划到 2025 年产业规模达 3000 亿元,重点突破质谱光谱分析、量子精密测量等技术,建设苏州、无锡等产业集群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上海市徐汇区:启动全国首个 AI + 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设立 10 亿元 CVC 基金,推动集成电路检测、工业过程仪表等领域的技术攻关。
创新图谱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 市场份额提升:2024 年前三季度,国产分析仪器市场份额达 44.6%,质谱仪市场占有率从 2015 年的 1.5% 提升至 11.2%。
- 产业协同效应:北控集团与京仪集团签署产业链协同合作备忘录,推动国产仪器在智慧城市、水务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未来,创新图谱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延伸:
- 智能化:结合 AI、5G 等技术,开发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 “智能仪器 + 工业软件” 系统;
- 绿色化:推动碳排放监测、环境治理等领域的仪器仪表研发,助力 “双碳” 目标;
- 全球化: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如 OIML 证书互认),提升国产仪器的国际认可度。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行业仍面临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高端人才短缺、应用场景验证不足等问题。为此,专家建议:
- 强化基础研究:加大对传感器材料、芯片设计等底层技术的投入,例如同济大学团队研发的纳米角度标志物,为原子力显微镜校准提供了国产方案;
- 优化产学研机制:通过 “揭榜挂帅”“赛马” 等方式,促进高校、企业、用户联合攻关,如青岛盛瀚色谱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完善应用生态:建立国产仪器测试验证平台,推动首台(套)装备在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例如江苏省提出的 “场景驱动” 创新模式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