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重点剧目,吉林白山实景拍摄的抗联大戏《归队》将于 8 月 25 日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这部由高满堂编剧、臧溪川与赵阳执导、胡军与李乃文领衔主演的史诗之作,以 “十四年抗战” 为叙事主轴,通过一支抗联小分队的生死集结,展现东北抗联在极端环境下的钢铁意志。以下从历史价值、创作突破、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一、历史价值:十四年抗战的全景式复现
1. 时空跨度的突破
区别于传统抗战剧聚焦某一战役或特定时期,《归队》将时间线从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延伸至 1945 年抗战胜利,完整呈现东北抗联从初创到融入全国抗战的全过程。剧中通过 “八棵松归队” 这一核心事件,串联起 “抗联密营生存”” 苏联远东军协同作战 ” 等关键历史节点,首次在荧屏上展现东北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联动。
2. 人物塑造的革新
- 去英雄化叙事:摒弃 “孤胆英雄” 套路,聚焦普通战士群像。胡军饰演的排长老山东,既有战场上的果敢,也有面对战友牺牲时的脆弱;李乃文塑造的班长汤德远,因被俘经历产生信仰动摇,最终在战友感召下重归阵营。这种复杂人性刻画,打破了传统主旋律剧的脸谱化窠臼。
- 女性角色的突破:袁姗姗饰演的卫生员花儿,不再是单纯的 “战地玫瑰”,而是掌握急救、爆破等技能的全能战士;蒋欣特别出演的猎户女儿大阔枝,以 “山林向导” 身份参与作战,展现东北女性的坚韧与智慧。
3. 历史细节的考据
主创团队走访 30 余位抗联老战士及后人,获取大量一手史料:
- 生存细节:剧中还原抗联战士用 “乌拉草裹脚御寒”” 松针煮水充饥 ” 等真实生活场景,甚至复刻了当年土制手榴弹的制作工艺。
- 战术还原:雪地伏击战采用 “雪瓮子掩体”(利用积雪构筑防御工事)、”马蹄铁反追踪” 等抗联独创战术,军事顾问团队全程参与动作设计。
二、创作突破:电影级制作与艺术表达
1. 视听语言的革新
- 实景拍摄的极致:剧组在吉林白山零下 30℃的林海雪原取景,耗时 3 个月完成近 1400 场戏。胡军拍摄 “冰窟窿逃生” 时睫毛当场结冰,李乃文为呈现冻伤效果连续数小时暴露面部在极寒中。
- 摄影美学的突破:采用 “手持摄影 + 长镜头” 组合,如开场 3 分钟长镜头完整展现抗联小队遭遇日军突袭的全过程,通过晃动镜头营造紧张感,同时用广角镜头凸显雪原的苍茫压迫感。
2. 叙事结构的创新
- 双线交织:明线为抗联小队的物理归队,暗线为队员们的精神归队。汤德远被俘后的心理挣扎、花儿对信仰的坚守,通过闪回与现实交织呈现,形成 “复调叙事”。
- 悬念设置:每集设置 “生存倒计时” 机制,如 “粮食耗尽前能否找到密营”” 日军讨伐队逼近时的突围策略 “,打破传统主旋律剧的线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