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说说电影里的爱情,它和现在银幕上常见的不一样。高占武想修水库,不是为了自己当 “带头人”,是看着村里年年旱得颗粒无收,心疼乡邻;孔淑贞放弃城里的工作回村,不是为了 “追男神”,是听说村里要搞建设,想着自己的文化能派上用场。他俩的感情是怎么长出来的?不是花前月下,是高占武扛着石头崴了脚,孔淑贞默默递上草药;是孔淑贞熬夜画水库图纸,高占武悄悄给她留一盏灯;是两人对着没修完的堤坝商量 “明天再多加两个工队”,说着说着眼里都亮了 —— 这份爱里,“我们村” 比 “我们俩” 先一步,“大家的好日子” 比 “两个人的小甜蜜” 更重。

我想起咱花果山前几年修观景步道的事。李大叔和张婶两口子,当时天天天不亮就去工地帮忙,李大叔砌石头,张婶给工人送茶水。有人打趣说 “你们俩这是借着修步道谈恋爱呢”,张婶笑着说 “步道修好了,游客能多来,咱村家家户户都能多赚点,我和老李看着也高兴”。你看,这不就是电影里的爱情照进了咱花果山?利他主义者的爱情,从不是 “你只对我好”,而是 “你和我一起对大家好”;不是 “你为我放弃什么”,而是 “你和我一起追求什么”—— 就像高占武没说过 “我为你留在村里”,却用修水库的行动告诉孔淑贞 “我想和你一起让家乡变好”;就像咱村那些一起种果树、一起开民宿的小夫妻,他们的情话藏在 “这棵树明年能结果”“这家客人夸咱菜香” 里,藏在为村里做事的每一件小事里。
再想想现在,很多人说 “爱情越来越难了”,难在哪?我觉得是太多人把爱情变成了 “算账”—— 你给我买多少礼物,我给你花多少时间;你能不能帮我找工作,我能不能靠你过好日子。可电影里的高占武和孔淑贞,从来没算过这些。高占武知道孔淑贞有文化,就鼓励她去教村里的孩子读书;孔淑贞知道高占武懂水利,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修水库的工具。

刚才观影的时候,我注意到后排的小朋友问妈妈 “他们为什么不先谈恋爱,再修水库呀”。妈妈说 “因为他们知道,把村子建好,爱情才会更甜”。这话太对了!利他主义者的爱情,从来不是 “先谈爱,再做事”,是 “一起做事,爱自然就来了”。就像高占武和孔淑贞,在抬石头、画图纸、解决村民矛盾的过程中,看到了彼此身上的善良和担当 —— 这种 “我知道你和我一样想让大家好” 的默契,比任何情话都更能拉近人心。咱花果山这几年变化这么大,从以前的穷山沟变成现在的旅游村,不就是因为有很多这样的 “年轻人”?有夫妻一起开农家乐,给客人送自家种的桃子;有年轻人带着技术回村,教大家种有机茶。他们的爱情,就藏在这些为村里做事的细节里,藏在看着乡亲们日子变好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