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层动因:TVB 生态变迁下的个体选择
龚嘉欣的「转型」折射出 TVB 近年面临的行业挑战:
- 内容生产式微:TVB 剧集产量逐年下降,2025 年全年计划仅推出 18 部剧,较十年前减少近半。女主角年龄层向 95 后倾斜,留给中生代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化(如职场女强人、单亲妈妈),创作空间有限。
- 艺人经济模式转型:传统「底薪 + 剧集分红」的收入结构已难以满足艺人需求。龚嘉欣通过广告、商演、直播带货等多元渠道创收,2025 年广告收入占比超 70%,这种「去剧集化」趋势在 TVB 视后中愈发普遍(如林夏薇涉足珠宝生意、佘诗曼深耕内地市场)。
- 个人价值的重构:龚嘉欣在采访中多次强调「人生不止拍剧」,慈善工作让她获得超越演艺事业的成就感。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与香港艺人近年投身社会公益的潮流相呼应(如古天乐捐建学校、杨千嬅关注女性健康)。
二、未来走向:「半离巢」模式的可能性
龚嘉欣目前的状态更接近「半离巢」:
- 合约绑定与灵活合作:她仍持有 TVB 经理人合约,但通过「外借」形式参与内地综艺、品牌活动。例如,2025 年 9 月,她与马国明赴马来西亚云顶演出,演唱三首歌曲,这类「非剧集工作」在其行程中占比已超 60%。
- 内容创作的自主化:龚嘉欣透露正洽谈主持煮食节目,分享减脂餐单,并计划参与以年计的教育慈善项目。这种「跨界内容」既能保持曝光度,又能规避 TVB 剧集的创作限制。
- 风险与机遇并存:若龚嘉欣最终选择离巢,需面对两大挑战:一是如何维持在内地市场的认知度(目前其微博粉丝不足 50 万,远低于佘诗曼的 1200 万);二是如何平衡商业活动与艺术追求。不过,她的高收入为转型提供了经济缓冲期。
结语:TVB 视后的「破局」尝试
龚嘉欣的案例揭示了 TVB 黄金时代终结后,艺人寻求生存空间的集体焦虑。她通过「慈善 + 广告」的组合策略,在维持公众形象的同时实现收入跃升,为中生代演员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转型路径。对于 TVB 而言,如何在保留艺人「归属感」的同时,适应「多元化创收」的行业趋势,将是留住核心人才的关键。这场围绕龚嘉欣的「离巢疑云」,本质上是传统电视台与艺人在流媒体时代的权力再分配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