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共鸣:艺术价值的终极判准
针对 AI 作品「情感空洞」的批评,米勒提出以「情感共鸣」作为评判标准。他以 OMNI 1.0 电影节获奖作品《回声年代》为例:这部 AI 生成的动画短片通过分析 20 万条社交媒体评论,将人类对孤独的集体记忆转化为抽象视觉符号,其引发的情感冲击丝毫不亚于真人电影。这种观点呼应了法国新浪潮导演让 – 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名言:「电影是每秒 24 格的真理」—— 技术形式终将褪色,唯有情感内核永恒。

米勒同时承认,AI 目前仍难以复制人类表演的「独特性」。他以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的数字复活技术为例,指出即使能完美复刻其声线与动作,也无法再现《教父》中「我要开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所蕴含的复杂人性张力。这种辩证态度为行业提供了启示:AI 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创作的核心。
二、伦理挑战与制度创新
面对 AI 引发的版权争议,米勒主张建立「技术 – 伦理」双轨制。OMNI 1.0 电影节的选片标准已包含抄袭审查和伦理评估,要求所有作品必须披露训练数据来源,并通过算法检测避免对特定种族、性别进行刻板化呈现。这种制度设计与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六地法院达成的 AI 影视知识产权保护共识不谋而合 —— 中国法院在《庆余年》AI 侵权案中确立的「人类干预程度决定版权归属」原则,为全球提供了司法参照。
米勒特别强调,AI 技术的发展需要跨学科协作。他透露,自己正在与神经科学家合作开发「情感反馈算法」,试图通过脑电波监测优化 AI 生成内容的情感表达。这种探索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触及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当机器能够模拟人类情感,艺术是否会沦为数据的衍生品?米勒的答案是否定的:「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复制情感,而在于创造新的感知方式。」

结语
乔治・米勒的观点揭示了 AI 时代艺术发展的深层逻辑:技术革命从未消灭艺术,反而迫使人类重新定义艺术的本质。正如摄影术催生了电影,AI 也将推动动态影像进入「后人类叙事」阶段。当《疯狂的麦克斯:弗瑞奥萨》的废土美学与 AI 生成的赛博朋克场景相遇,当人类导演的叙事直觉与算法的数学之美碰撞,我们或许正在见证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 它提醒我们,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永远保持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