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丁六甲

“内卷”在掏空中国电池产业,如何应对?

2025-10-14
2025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工信部已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的乱象。他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能一夜之间,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与新能源汽车、光伏并称为“新三样”的电池产业,同样深陷“非理性竞争”的泥潭。
2025年6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发布《电池行业反恶意竞争倡议书》,直指行业乱象;同月,工信部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8月,市场监管总局亦组织同主题会议,两次会议均明确要求电池行业守牢安全底线,不搞“内卷式”竞争,决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在中国制造业中,电池是罕见的在市场份额、产品竞争力、技术研发能力上全方位领先于各国同行的行业,这让中国电池行业有能力从依赖低成本的规模扩张,转向依赖高价值的创新驱动,从而成为反“内卷”的模范生。
电池行业的“内卷”现状
价格低于合理成本是“内卷”最重要的标志,而中国电池的价格近两年已经下降超过一半,磷酸铁锂电芯的最低报价从2023年1月到2025年8月下跌了65.79%。
如此巨大的价格跌幅,并非全因“内卷”导致。从2023年初到2024年初,电池价格与碳酸锂价格同步下降,是正常成本传导,与“内卷”关系不大。
从2024年中至今,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电芯价格也降到了0.4元/Wh的成本线附近,但价格下滑并未停止,这背后,已不再是简单的成本传导。 《电池行业反恶意竞争倡议书》将电池价格非理性下跌的原因,明确指向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传导效应。来自多家电池企业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多家电池企业都提到了一家近两年销量增长迅猛的新能源车企的线上招标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家投标企业都能实时看到自己报价的排名,但看不见竞争对手的具体报价,也不知道彼此的价差。唯一的规则是,最低价排名第一,而订单份额与最终排名严格挂钩,最便宜的,拿到最大的订单。这种机制迫使供应商只能持续压低报价,以求保住份额。
一位二线电池企业的销售人员如此描述他们的报价过程:“第一次拿掉正常利润,第二次去掉研发和销售费用分摊,要是还不行,最后一次就拿掉设备和固定资产折旧,只要现金成本能算过来账就咬着牙投。”

最新文章

共情密码: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理解 GAI?

音乐

 

阅读11143

量子力学的边界:一百年的追问与回答

科技

 

阅读16956

被低估的艺术成就:从商业导演到电影哲学家

电视剧

 

阅读16821

强强联手:”庆余年”CP 再续前缘,从父子到对手

电视剧

 

阅读19577

从 “屋邨出身” 到 “富贵生活”:吴若希的奋斗历程

综艺

 

阅读18616

京ICP备20220117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