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泰姬陵故事》近期因将泰姬陵塑造为 “暴行与种族灭绝的象征” 引发轩然大波。这部由宝莱坞资深演员帕雷什・拉瓦尔主演、定于 10 月 31 日上映的影片,通过预告片宣称 “泰姬陵不是爱情的象征,而是莫卧儿王朝暴政的产物”,并暗示其原址是印度教寺庙,此举不仅挑战了数百年学术共识,更折射出印度当下复杂的政治与文化博弈。
一、历史修正主义的叙事重构
影片围绕拉瓦尔饰演的导游展开,他在法庭上指控历史学家隐瞒泰姬陵起源的 “真相”,声称陵墓下方 22 间上锁的房间藏有印度教符号,暗示其原为印度教寺庙。这一说法并非首次出现,自 20 世纪 70 年代 “学者” PN・奥克提出 “泰姬陵前身是湿婆神庙” 的理论后,类似言论便通过社交媒体与右翼宣传持续发酵。尽管印度考古调查局(ASI)多次澄清这些房间仅是结构支撑空间,且无任何宗教遗迹,但影片仍通过戏剧化手法强化这一阴谋论,甚至在预告片中插入湿婆神像从泰姬陵穹顶升起的视觉效果,引发穆斯林群体强烈抗议。

影片对历史的重构远不止于此。它将莫卧儿皇帝沙贾汗描绘成暴君,刻意放大建造泰姬陵时的劳工剥削与财政负担 —— 例如强调 2 万工匠被迫参与修建、30% 的孟加拉盐税被挪用等历史细节,却回避了泰姬陵作为印度 – 伊斯兰文化交融典范的事实。这种选择性叙事与印度人民党(BJP)近年来推动的 “印度教特性”(Hindutva)意识形态高度契合,即通过重塑历史抹去穆斯林统治痕迹,强化印度教至上的民族认同。
二、政治与文化的权力博弈
影片导演戈尔以支持人民党立场著称,其 2017 年作品《莫迪》曾因过度美化现任总理莫迪而引发争议。此次《泰姬陵故事》的创作与宣传,被学界视为右翼势力 “历史产业化” 的又一尝试 —— 通过电影、教科书、社交媒体等多维度渗透,将泰姬陵从 “国家象征” 重新定义为 “外来压迫的物证”。

这一策略并非孤立事件。2020 年北方邦政府在旅游手册中删除泰姬陵,2023 年印度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CERT)将莫卧儿王朝相关章节从历史课本中整章移除,甚至引发学生误以为 “泰姬陵是外星人造的” 的荒诞言论。右翼势力试图通过这种 “记忆清洗”,构建一个同质化的印度教历史叙事,而泰姬陵作为穆斯林统治的标志性建筑,自然成为其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