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十四五” 规划收官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下,正绘就一幅 “数字孪生” 般的区域发展新图景。河北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依托算力优势、场景资源与产业基础,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生态治理等领域形成了多个全国标杆案例,生动诠释了 “AI + 区域协调” 的创新范式。

一、智能交通:重塑区域物流动脉
京津冀率先突破跨省市政策壁垒,构建起 “车路云一体化” 的智能物流网络。京津塘高速 “通港达园” 项目作为国内首个跨省市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商业试运行项目,通过统一三地测试标准、建设智慧公路操作系统(ROS),实现天津港至北京马驹桥物流园的自动驾驶货车编队运输。该系统可实时监测道路状况,在收费站、施工路段等 8 类场景以小于 200 毫秒时延推送精准信息服务,使运输成本降低 15%,碳排放减少 20%。截至 2025 年,项目已完成超 50 万车次自动驾驶运输,带动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突破 800 亿元。
二、工业智造:传统产业焕新蝶变
河北钢铁、化工等 “慢变量” 行业借助 AI 实现质效跃升。太行钢铁大模型整合 39 家钢企数据,在首钢迁安基地实现铁水温降幅度达 42%,每年节省成本 7000 万元。永洋特钢 “AI + 转炉智慧炼钢大模型” 将人工经验固化为操作标准,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并通过集成 DeepSeek 大模型构建企业知识库,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连接设备超 1200 万台(套),培育出 4 个国家级 AI 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从 2020 年的 48.7 提升至 2025 年的 72.3。

三、生态共治:AI 守护碧水蓝天
河北首创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监管 AI 大模型,整合 70 年环境科学知识库与 300 余项行业排放特征库,实现 PM2.5 跨区域溯源精度提升 50%,污染源识别效率较人工排查提高 7 倍。邢台市信都区 “类脑 AI 系统”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2024 年自动推送污染预警信息近 4 万条,31% 的行政处罚线索源于系统监测。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基于 AI 的引滦入津水量调度系统年均节水 1.2 亿立方米,保障了京津冀 2000 万人口的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