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近期对文科态度的 180 度大转弯,表面上看是从 “文科黑” 到 “文科吹” 的戏剧性反转,实则折射出多重现实逻辑的博弈。这一转变既是舆论压力下的策略性收缩,也是行业监管趋严后的生存智慧,更暗含着对教育市场风向的精准预判。

一、封禁事件:言论失控的代价与教训
2025 年 9 月 24 日,张雪峰全平台账号因 “不当言论” 被限制关注,这成为其态度转变的直接导火索。尽管团队声称是 “直播违规被举报”,但舆论普遍认为,他此前 “若祖国统一战争打响,个人捐 5000 万” 的表态,以及长期通过 “文科无用论” 制造焦虑的行为,已触碰网信办 “清朗行动” 整治 “恶意挑动负面情绪” 的红线。封禁期间,张雪峰团队经历了业务停摆、品牌信任危机,甚至传出 “苏州公司解散” 的谣言。这种切肤之痛让他意识到,在流量狂欢与合规底线之间必须重新寻找平衡。
复播后,张雪峰的谨慎态度表露无遗:选择小号直播、全程拒绝带货、反复强调 “不想上热搜”。这种 “去锋芒化” 操作,与其说是 “怂了”,不如说是对监管环境的主动适应。正如业内人士指出,“他终于学会在流量与合规之间走钢丝”。
二、文科价值的再发现:现实倒逼的认知修正
张雪峰对文科态度的转变,并非单纯的 “服软”,而是对就业市场变化的滞后回应。随着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崛起,文科的就业场景正在重构:

- 内容经济爆发:网剧编剧、自媒体文案等新兴职业对文字能力的需求激增,汉语言文学专业适配 30% 的国考岗位;
- 高端服务业升级:法学领域高端法务年薪可达 45 万,教育学专业在素质教育赛道展现潜力;
- AI 时代的软实力:批判性思维、共情能力等文科核心素养,在算法主导的世界中愈发稀缺。
这种变化在 2025 年尤为明显。教育部数据显示,当年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文科专业的考研报名人数同比增长 18%,部分高校甚至出现 “文科分数线反超理工科” 的现象。张雪峰此次改口,本质上是将此前被忽视的文科就业新趋势纳入其 “功利主义” 评估体系,是对市场需求的被动追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