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转型:从 “流量收割” 到 “安全着陆”
作为年营收超 5 亿元的教育 IP,张雪峰的言论调整与其商业布局深度绑定。封禁事件后,他的团队正加速推进战略转型:
- 业务合规化:停售 1.3 万 – 1.9 万元的高价志愿填报套餐,推出免费 “院校专业解读” 视频,以规避 “学科类培训违法” 的新规;
- 内容去争议化:从 “新闻无用论” 转向 “文科五大金饭碗” 的正向引导,试图将用户注意力从尖锐对立转向实用信息;
- 品牌多元化:成立苏州峰阅优学教育科技公司,拓展数字内容业务,降低对线下咨询的依赖。、

这种转型在复播首秀中已见端倪:直播间不再渲染 “选专业决定命运” 的焦虑,而是聚焦 “物化生选科策略”“中职生升学路径” 等具体问题。有教育产业分析师指出,“张雪峰正在从‘焦虑制造机’向‘信息过滤器’转型,这是其商业生命周期延续的必然选择”。
二、争议的延续:立场摇摆背后的深层矛盾
张雪峰的改口并未终结争议,反而暴露出其价值观的内在冲突:
- 实用主义的困境:他一边强调 “文科大有可为”,一边仍建议 “普通家庭优先选择就业率高的专业”,这种矛盾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
- 流量依赖的悖论:尽管宣称 “不想上热搜”,但其直播峰值在线人数仍达 4.2 万,弹幕互动率远超封禁前水平,显示公众对其 “反转” 本身的猎奇心理;
- 教育本质的迷失:从 “打晕报新闻” 到 “文科金饭碗”,张雪峰始终以就业为唯一标尺,忽视学科本身的人文价值,这种功利化思维被《人民日报》批评为 “用单一标尺衡量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家长群体的态度耐人寻味:封禁期间,其志愿填报服务 “零退费”,复播当晚 4 万人涌入直播间支持。这种信任并非源于对张雪峰个人的认同,而是源于教育信息不对称的现实 —— 教育部 “阳光高考” 平台日均访问量超 1000 万次,但专业解读完成率不足 30%,张雪峰的存在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结语:从 “网红” 到 “幸存者” 的蜕变
张雪峰的改口,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分水岭。他不再是那个靠 “毒舌” 出圈的教育网红,而是试图转型为合规经营的教育从业者。这种转变固然包含 “怂了” 的成分 —— 对监管的敬畏、对舆论的妥协,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教育产业化与公共服务属性的博弈中,任何试图挑战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张雪峰的反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教育选择不应盲目跟风 “网红建议”,而应基于自身禀赋、行业趋势和长期发展综合判断。正如一位中学教师所言:“张雪峰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醒我们思考‘答案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