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丁六甲

基因编辑迎来新突破:可一次性修复多个致病突变

2025-10-27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一次性修复多个致病突变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创新不仅为单基因遗传病提供了根治可能,更开启了复杂多基因疾病治疗的新纪元。以下从技术突破、应用场景、伦理挑战及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突破:从单点修复到多基因协同编辑

  1. 逆转录酶系统的革新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的新型逆转录酶技术,通过健康 DNA 片段整体替换缺陷区域,在斑马鱼胚胎中成功修复导致脊柱侧凸的多个突变,编辑效率从传统方法的 1.5% 提升至 30%。该技术可通过脂质纳米颗粒递送,规避了病毒载体的免疫原性风险,尤其适用于囊性纤维化(已知致病突变超千种)等复杂疾病。

  2. 先导编辑与碱基编辑的协同

    刘如谦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的研究中,利用先导编辑技术在小鼠模型中同步修正 4 种最常见的儿童交替性偏瘫(AHC)致病突变,修正率达 85%,显著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并延长生存期。与此同时,碱基编辑技术在 MEF2C 突变小鼠中恢复了多个脑区的蛋白水平,逆转了智力障碍等表型,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3. AI 驱动的精准修复模板设计

    苏黎世大学开发的 AI 工具 Pythia,通过深度学习预测细胞修复规律,设计出仅含数十碱基对的微同源模板,在小鼠胚胎肾细胞中实现 32 个基因位点的精准整合,准确率提升超 40%,并突破了 HDR 对分裂细胞的依赖限制。针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体外实验显示,Pythia 模板可精准修正突变位点而不影响周边基因。

二、应用场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跨越

  1. 遗传病治疗的精准化
    • 单基因病突破:STITCHR 系统利用反转录转座子特性,在人类细胞中实现 12.7kb 大片段基因替换,可一次性修复杜氏肌营养不良等因基因缺失导致的疾病。
    • 多基因病干预:通过编辑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 10 个关键基因变异,理论上可将终生患病率从 5% 降至 0.6%;针对糖尿病的多基因编辑可使发病率从 10% 降至 0.2%。
  2. 农业与生态领域的革新
    • 作物改良:中国农科院开发的 Cas12i3-5M 水稻多基因编辑系统,通过融合外切酶将同时编辑 6 个基因的效率提升至 51%,为聚合抗病、高产等性状提供了工具。
    • 畜禽育种:首农集团的多基因编辑猪新种质,通过删除 5 个基因实现抗病性增强,标志着我国在畜禽生物育种领域跻身全球前列。

最新文章

共情密码: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理解 GAI?

音乐

 

阅读17981

量子力学的边界:一百年的追问与回答

科技

 

阅读16678

被低估的艺术成就:从商业导演到电影哲学家

电视剧

 

阅读12033

强强联手:”庆余年”CP 再续前缘,从父子到对手

电视剧

 

阅读11116

从 “屋邨出身” 到 “富贵生活”:吴若希的奋斗历程

综艺

 

阅读19257

京ICP备20220117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