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丁六甲

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2025-10-29
在10月27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演讲中回应了近期市场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其中就包括“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潘功胜指出,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他指出,过去几年,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部分个人短期违约,若继续长期记录,不仅违背公平,也会削弱信用体系的公信力。此次“信用救济”政策以一次性修复形式,针对违约金额较小且已全额偿还的人群,体现了“征信为民、宽严相济”的原则。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通过微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人民银行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具有积极、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总的来说,这项政策的核心是从单纯的“信用惩戒”向“信用惩戒与修复并重”转变,体现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
“需要强调的是,人民银行拟推出的信用修复机制,不是所谓的‘征信洗白’。信用修复绝非简单地删除不良记录,它一定是一个有条件、有程序、有时限的过程,通常要求借款人已结清所有欠款,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良好信用记录,通过主动申请、参加信用培训、做出信用承诺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诚信意愿。”
在董希淼看来,信用修复机制重点在于“教育”与“救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教育和救济那些非恶意失信的群体(如因疫情影响临时失业、重大疾病、疏忽大意等原因导致逾期),而非包庇和纵容“老赖”。
因此,他认为,信用修复机制要做好道德风险防范。政策设计和执行必须精细,要防止有人利用修复机制进行“投机性”失信,即故意拖欠后再修复。因此,修复的门槛、条件和审查流程应该精准、严格。

最新文章

共情密码: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理解 GAI?

音乐

 

阅读10820

量子力学的边界:一百年的追问与回答

科技

 

阅读14699

被低估的艺术成就:从商业导演到电影哲学家

电视剧

 

阅读13436

强强联手:”庆余年”CP 再续前缘,从父子到对手

电视剧

 

阅读12946

从 “屋邨出身” 到 “富贵生活”:吴若希的奋斗历程

综艺

 

阅读14166

京ICP备20220117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