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现场音乐行业的集中井喷、潮起潮落,来到2025年,音乐节市场也有了新变化。
从前两个季度来看,比起往年,今年音乐节场次供给进一步延续去年下半年的下降趋势。截至5月,包含3月在内已有超过40场音乐节官宣,但相较于前两年同期超过60多场的火热,今年的同档期远低于此前同期水平。
另外,则是一线城市音乐节演出依旧冷清,演出城市继续下沉。目前,仅北京1场(超级草莓音乐节)、上海2场(海底捞火锅音乐节、DIESEL音乐节),广深罕见为零;而昆明、苏州、成都等新一线、二线为密集发生区,鄂州、上虞等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也同样依靠本土音乐节IP活跃。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年“演出刺客”被吐槽后,今年音乐节的票价有所趋向中间值。单日单人普票售价(正价)普遍维持在200元至700元区间,100元档位票价增多;并且,不少音乐节还选择剔除VIP票,即便设置VIP档位票也普遍在600元档位上下。比起前两年单日正价票集中300到800元区间的高价票泛滥,今年票价回落相对明显。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为关心的阵容问题也有变化。前两年的拼盘圈钱热降温,综艺人、相声演员等跨界音乐节也有所减少,但华语音乐人的复制粘贴式的“换乘”阵容如旧,同质化趋势仍然严重。截至目前,房东的猫、夏日入侵企画、痛仰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等依然坐稳今年音乐节出勤率最高的演出艺人之列。并且,单一厂牌打包音乐节的现象也渐起,一定程度上也为音乐节加入新鲜感。
总体来看,随着捞钱热过去,音乐节也在走向务实,但同时,主办方面临的生存压力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
事实上,经历过去年各大假期音乐节扎堆带来的市场透支后,今年的音乐节也开始对小长假、黄金周“祛魅”。一个明显的市场趋势,便是于假期中举办的音乐节场次明显开始减少,反而开始往假期前后的双休日迁移。
比如截至目前,在清明节假期共有芒禾音乐节、莫干山生浪音乐节、矩浪音乐节、五百里音乐节、银河左岸音乐节、大麓青年音乐节6场(按同一地点算作一场);而在清明节前的3月底却有超过13场,节后至五一前期则有11场。即便是在五一假期,目前仅有6场音乐节官宣。对比去年3月同期,仅是提前公布加入五一假期的音乐节便有14场,最终整个五一共计31场、落地23场,且全国开花。
同时,相比往年大量音乐节连开多日的现象,今年的音乐节演出也普遍选择了单双日的节奏。比如在清明节的6场音乐节中,只有莫干山生浪音乐节为三日全勤。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与演出成本和收益的波动有关。
经历过前两年的演出井喷,国内艺人的出场费也在频频走高,早已成为主办方最大的成本焦虑。再加上大众对高票价的抗议,也促使主办方不得不减少场次、降低票价,提升视听配置、服务,以求增加票房吸引力。同时,文旅、品牌跨界热潮的降温,也造就了今年音乐节招商情况的低迷,只有草莓音乐节、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迷笛音乐节、新青年音乐节等为数不多的品牌持续获得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