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4月出版以来,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千里江山图》已从单一文本发展为涵盖话剧、广播剧、评弹、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 IP,同名电视剧日前也在上海电视节官宣由张若昀领衔主演、陈道明担纲监制。
《千里江山图》魅力何在?目前已问世的多个改编版本各有哪些亮点?6月22日下午,“影海书香”第12期活动 “谍海如晦,江山沐光 ——《千里江山图》主题分享会” 在上海浦东图书馆举行。上海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千里江山图》作者孙甘露,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印海蓉,上海浦东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曹忠与策划人韩晶展开对话,共同解码《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我试图在脑海里建立 1933 年的上海

(左起)韩晶、孙甘露、高博文、印海蓉、曹忠对谈《千里江山图》。
“一个在隐秘战线工作的人消失时,其实是两个人消失了 —— 日常身份的他和秘密身份的他。”谈及创作缘起,孙甘露回忆起在党校学习时的启发:“课程中有讲中共中央在上海 12 年斗争历程的内容,大概这就是一个酝酿多年关于中共秘密战线的故事,得以创作的最初萌动。”
孙甘露透露,在创作开始前,自己查阅了海量档案,包括大量的中共党史、军史材料,“借助这些档案、地图、影像、图片、回忆录以及后来者对那个年代的研究,包括现存的历史建筑,我试图在脑海里建立 1933 年的上海。”
“因为是讲隐蔽战线的故事,小说从开篇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可能都隐藏着多层意思。”孙甘露解释道,隐秘战线的故事天然充满悬念,人物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暗藏玄机,“就像我跟你说,我们约了明天见,可能这是一个暗语,可能并非指明天。当我跟你说,我们两个人讲的话都是可以公开的,实际上就说明,很多事情是不能公开的。”

《千里江山图》书封。
孙甘露还特别提到小说结尾的一封信和两个附录,这种“模拟纪实”的手法旨在以冷静笔触强化历史真实感,“名单越无感情色彩,越能刺痛读者。这是对遗忘的抵抗。”
高博文:评弹改编谍战剧,是传统艺术的破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