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直面时代变迁的新编剧目,新大陆剧团的《幸福在东方》,特意选择在西藏中路东方饭店的东方剧场首演,可谓别有深意。只是故事线索比较松散,拼凑痕迹较重,前半段讲纱厂老板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血泪史,后半段讲母女两代纱厂工人解放前后的感情际遇,观众看得如坠云雾。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刚刚踏入新社会的滑稽演员观念大变,吃苦耐劳,“一岗多能”,几乎包揽了剧组的所有工种。除了编导李昌鉴出演戏里的反派角色,其他演员亦不甘落后,胡君安兼舞台监督,朱翔飞、谭岱任舞台助理,张利音管剧务,张恨侬做提示,唐茜娜搞置景,王亚森掌控照明,胡士奇张罗服装,王敏负责效果,张明操办道具……好一派台前幕后“劳动最光荣”的演艺新风尚。
一些剧团也在尝试穿新鞋、走新路,着眼创作“现实喜剧”,如联艺滑稽剧团的《裁缝店》和华亭滑稽剧团的《红光满面》堪称异曲同工,分别讲述了新旧时代手艺人的不同遭遇:《裁缝店》里的老裁缝李宝林,解放前与二房东、伪警察及三教九流斗智斗勇,解放后克服生意清淡的困境,另辟蹊径改做人民装而使顾客盈门,生意蒸蒸日上。《红光满面》里擅做西菜的李阿华,经人介绍到美国兵舰上谋生,解放军渡江消息传来,美国兵舰欲从吴淞口外逃离,李阿华历经波折回到祖国怀抱。然而时过境迁,西菜遇冷落,生活无着落,他在苦闷中坚定信心,政府发行胜利折实公债使得工商业枯木逢春,适遇欧洲新民主主义国家访问团陆续抵沪,李阿华的高超厨艺有了用武之地。两剧从不同视角反映了老百姓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绝处逢生,脱胎换骨,柳暗花明又一村。
1949年11月1日,沪上滑稽界成立上海滑稽戏剧改进会,筹委会由周柏春、杨笑峰、房笑吾、俞祥明、杨华生等组成,邀请军管会文艺处负责人到会指导,会上选出了主席周柏春、副主席杨华生、房笑吾及执行委员11人。翌年仲夏,上海文化局举办第二届戏曲研究班,周信芳任班主任,滑稽界有9位编剧和导演参加了编导班的学习。实行“戏改”之关键,还在于对承载艺术的“人”进行教育和改造,随着“蜜蜂”“艺锋”“大公”“大众”为代表的重组剧团脱颖而出,滑稽界群情激昂,迎头赶上,去芜存菁,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了旧社会艺人群体向新社会文艺工作者的转变。
蜜蜂滑稽剧团是姚慕双、周柏春昆仲于1950年9月12日领衔成立的,他们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拿出了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滑稽戏《小儿科》与《老账房》。
滑稽戏《小儿科》剧照,右三为周柏春。(选自《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合传》)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上海代表共13人,滑稽界代表为周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