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余华和孟京辉在阿那亚戏剧节上首度“同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谈。此前,孟京辉已将余华的两部长篇《活着》和《第七天》搬上戏剧舞台;此次戏剧节期间,由孟导改编的余华中篇小说《古典爱情》首次公演,成为二人的第三度合作。此外,曾出演话剧《第七天》的演员陈明昊作为惊喜嘉宾空降现场,并带来了即将改编戏剧版《文城》的好消息。借此机会,缘分已久的三位创作者从最初的起点《活着》出发,从文学艺术聊到人生哲学,从日常困惑聊到生命经验,最终抵达这场对谈的主题:好好活着。在充斥的着焦虑、迷茫和意义感缺失的当代社会,究竟如何才能“好好活着”?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
此次对谈由创意自媒体张大碗子主持,抖音同步直播。

余华孟京辉首度同框聊“活着”
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教会我们如何活着
《活着》自1992年首次发表以来,已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文学经典,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眼泪。余华坦言,自己写完后重读时也会忍不住落泪。出版社请他确认校对稿时,他边读边“哭得稀里哗啦”;参加国外出版社举办的朗诵会时,也是一读到《活着》的片段就忍不住要哭,“后来坚决不朗诵了”。孟京辉开玩笑道,他的话剧改编特别忠实原著,“三个小时我让你那些人物该死的都死了,毫无保留,一共死了十三个”。一句话引得现场爆笑连连,也勾起了余华的回忆。他记起意大利版《活着》书评中的一句话:“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却教会我们如何活着。”在死亡面前,活着就是胜利,平淡人生也是壮举。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和《活着》所描绘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需要为基本生存需求发愁,但却往往深陷精神困境。“活”和“死”从动词变成了一种形容词,年轻人常说“淡淡的死感”、“活人微死”、缺乏“活人感”等等。余华用文学的方式解读了“活人微死”一词,认为它很好地概括了加缪《局外人》中男主角的状态。

工作与享受都能带来“活人感”
如何对抗现代社会的空虚感、拥有“活人感”?孟导给出的答案颇具戏剧感:在落幕之前,好好享受。在戏剧节上享受,在路上享受;在睡觉前享受,在睡觉时享受;吃饭时享受,喝咖啡享受;看到好戏享受,看到没那么感兴趣的戏,微微享受。总而言之,努力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体验。
余华则表示,工作也让他拥有活人感。福贵的活着是一种“习惯”,而工作则带给人意义感。孟导补充道,当他在工作中遭遇别人的目光、看法时,它们带来的冲突、平衡、矛盾、延展都会给他存在的感觉,让他感到自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