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丁六甲

《利剑・玫瑰》超越娱乐属性的价值所在

2025-08-08
     除了民警群像,剧集还刻画了民间打拐志愿者、寻子十年的律师等辅助角色,展现 “全民反拐” 的社会图景。例如,然然母亲经营的 “团圆小店” 成为情报集散地,律师孙文翰通过法律手段协助破案,这些设计打破了 “警察单打独斗” 的刻板印象,凸显了打拐工作的系统性。

一、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在震撼与克制间传递希望

导演苏万聪(曾执导《使徒行者 2》)采用电影级视听语言,将悬疑感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开篇 “电梯婴儿失踪案” 中,监控镜头的快速切换与紧张配乐营造出窒息感;而解救成功后,民警雨中跪地痛哭的画面,则直击观众情感软肋。这种 “硬核破案 + 温情收尾” 的模式,既展现了打拐工作的残酷性,又传递出 “正义永不缺席” 的信念。
剧中对受害者家庭的刻画尤为深刻:被拐儿童小洋芋的母亲为寻子辞职卖房,被骗 20 万元后精神崩溃;女大学生被拐后,其父亲在警局门口长跪不起的场景,让无数观众泪崩。这些情节并非为了贩卖苦难,而是通过 “伤口愈合” 的过程,让观众理解打拐工作的深远意义。正如制片方所言:“我们不仅要展现雷霆打击,更要聚焦被拐家庭的重生。”

二、破圈效应与争议:一部剧撬动的社会议题

作为近二十年首部聚焦打拐的电视剧,《利剑・玫瑰》引发了现象级社会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与公安部合作推出的 “防拐公开课” 已在全国中小学展开,剧中揭露的 “儿童诱骗套路”“紧急自救方法” 成为家长群热议话题。这种 “影视 + 公益” 的模式,让艺术作品真正转化为社会行动的催化剂。正如导演李晋瑞所言:“我们希望观众看完剧后,不仅记住紧张的剧情,更能在现实中多一分警觉,少一分侥幸。”

结语:以艺术之名,守护 “天下无拐” 的曙光

《利剑・玫瑰》的热播,标志着中国公安题材剧从 “案件奇观化” 向 “人性深度化” 的转型。剧中既有跨国追凶的惊心动魄,也有警车内吃降压药的温情瞬间;既有 DNA 检测的科技硬核,也有 “海上难必救” 的传统道义。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观众得以理解:打拐民警不是超级英雄,而是一群用血肉之躯守护万家灯火的普通人。正如剧中邓妍在结案时所说:“我们不是在拯救某个人,而是在修补整个社会的伤口。” 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正是《利剑・玫瑰》超越娱乐属性的价值所在。

最新文章

“海丝同源,闽泰连心” 为主题的(泰国)文化节在曼谷盛大开幕

音乐

 

阅读18177

称谓错位的文化溯源与心理动因

综艺

 

阅读13481

马斯克 Neuralink 新里程碑:12人植入,累计使用时长超1.5万小时

科技

 

阅读19406

金秋时节好“丰”景,田间地头话丰收

新闻

 

阅读17655

麦家琪的内地转型与多元发展

电视剧

 

阅读10010

京ICP备20220117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