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沂蒙长风》取材于战争年代生活并战斗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真实人物事迹,以“推车支前”为主要线索,把沂蒙革命故事的诸多元素重组融通,并以舞剧的艺术语汇加以表达,生动讲述了永良大叔一家人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一切,舍生忘死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
看过《沂蒙长风》的人,一定会对舞台上的“支前小车”留下深刻印象。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支前小车可谓最具代表性的沂蒙革命象征之一,也是沂蒙精神的生动象征。创作者准确捕捉到了这一点,将“支前小车”融入全剧叙事、表演和舞美之中。
剧中,精彩的“推车舞”贯穿全剧始终,成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从“序幕”中,永良大叔和洪林给小车轮轴上好油,参加到支前的队伍中;到第一幕“风烟”中,支前的小车队艰难、沉稳地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再到“尾声”中,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横幅下,小车队整装待发,乡民们以“秧歌”联欢为小车队送行,小车队场景贯穿了全剧每一幕,依托于这些场景,演员们借车起舞,或三三两两推车上场绕行,或分为数列横向进退,跋涉之艰辛,拥军之热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舞台上的人与车合而为一,革命群众支前的历史场景以简约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支前小车”不仅成功转化为舞台意象,而且串联起一段完整的支前故事,让永良大叔和他三个儿子的英雄形象伟岸而感人地立在了舞台之上。
全剧除了对“支前小车”的活化运用之外,还别具匠心地把纺车、门板等饱含革命意涵的物件转化为情节元素,构建审美场景。剧中有一段“纺纱舞”,数排纺轮、多位纺纱女子组成舞蹈情境,纺轮转动宛若支前的车轮,长线飞舞又似对亲人的思念,线与形、虚与实、动与静和谐统一,互映成趣,为沂蒙精神的人物群像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剧中还有一段表现“人桥”的场景:“山形”景片推移,20余位女舞者横移而出,如波浪般起伏,我们看到桂芳大婶带领乡里仅有的女人们扛起门板组成浮桥,让急切渡河的战士踏门板、冲过“人桥”,渡河作战。战士们庄重的军礼与壮伟的“人桥”共同组成了军民鱼水情的不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