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中国新说唱》这综艺之后“厂牌”这个词被说得很大众化,好像“中专毕业不是进厂就是进厂牌”一样,其实真正有厂牌意识的公司寥寥无几,抛开娱乐公司之外,大多数所谓音乐公司,其实是做爆款变现的。A&R我觉得更像大厂所谓的数据中台,看平台榜单、短视频转化率、粉丝数据,完全靠数据指挥,而且自己是有个很明确的数据KPI来卡的,至于这个艺人的风格是什么,合不合厂牌调性,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不是厂牌能提供好风凭借力的帮助,who tm cares……
从长期经济利益角度看,这些点才符合厂牌利益最大化。一个有成长路径的艺人,可以帮你持续产出内容、参与巡演、拓展商业合作,而不是一个爆款吃一辈子;一群风格相近的艺人容易一起玩、合作、交叉曝光、互带流量;观众对你的厂牌有了认知,比如“这个厂牌出的人都有某种气质”,那么你下一次推出新人,获取信任和注意力的边际成本是下降的。
而厂牌一定是线下逻辑,你要艺人之间能合作,那他们就得至少能同台演出、能在一起搞camp;你要观众对厂牌气质有认知,那他们就得在Livehouse、音乐节反复接受你这个体系;你要艺人能持续创收,就不能只靠数字平台的广告分成,而要靠线下门票、周边、电商、赞助、衍生IP。
但对于以平台为主导的市场思维来说,我就是你们收入的全部来源,你们怎么玩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反正流量、转化、曝光,全都在我这边,谁发都一样。
所以平台就是爆款的保护伞,谁敢重金all in去签人、养人、推人?别说什么长期了,能活下来才是第一命题。
没有线下空间,没有演出氛围,没有真实的粉丝场景,那自然是只想要把爆款单曲的版权握在手里当摇钱树了,至于非爆款的东西,谁会在乎呢。最后音乐产业就变成了流量生意,大家只发潜在爆款投流爆款,不管艺人能不能继续长出来。艺人是谁不重要,只要这首歌的数据是我的、版权在我这儿就行。
平台是最不需要音乐人的,它早早发现流量是资源,而且是有投资属性的,所以它只需要能给它创造流量增量的内容,而不是只分蛋糕的东西,还是那句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而这只是前两个数字(音乐演出、数字音乐)比例的问题,甚至还没触及第三个数字。一旦你把音乐培训的产值放进来看你就会发现,中国的音乐产业不是在产音乐,而是在产“想靠音乐上岸的人”。
如果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拍电影赚不到钱,票房惨淡,已经没人拍了,但艺考培训班遍地开花,大家都在“培养未来的明星、导演”,这都可以成为一个荒诞剧的剧本设定了。
而我国的音乐,没人觉得不合理,音乐本应是听众驱动、市场驱动的,但在这里,最大的钱却是从“想进来赚别人钱”的人身上赚的,多少有点黑色幽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