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有鬼」到「无鬼」:港式恐怖片的范式突破
不同于前作《盂兰神功》《陀地驱魔人》中的超自然元素,《赎梦》彻底摒弃传统鬼怪设定,转而以「睡眠瘫痪症」「精神创伤」等科学概念为核心。影片通过出租车司机蔡辛强(张家辉饰)与心理医生文思豪(刘俊谦饰)的双线叙事,将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罪恶感具象化为光怪陆离的梦境 —— 从高空坠落的失重感、被蝇虫噬咬的生理恐惧,到被亲人背叛的情感撕裂,每个梦境都成为角色内心创伤的镜像。

二、市场与行业的双重回响
《赎梦》在 2025 年暑期档表现亮眼,首周末票房突破 1.2 亿,豆瓣开分 7.8,猫眼评分 9.1,年轻观众占比达 63%。这种成功不仅源于类型创新,更得益于精准的市场定位:避开《哪吒 2》等合家欢大片的正面竞争,主打午夜场与悬疑爱好者,以「错位策略」实现以小博大。
行业内,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特别推荐该片,认为其「重塑了港式惊悚片的文化基因」。而张家辉的导演理念 ——「用诚意、新鲜、突破打动观众」—— 也获得认可。他在路演中强调:「香港电影不需要和内地拼特效,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和视角」。这种「内容为王」的坚持,让《赎梦》成为近年港片突围的典范。
三、刘德华客串与「入梦宇宙」伏笔
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神秘角色引发热议,其脑后疤痕与假手的细节,被导演证实是为续集埋下的伏笔。张家辉透露,他构思了一个「入梦大师与催眠大师对抗」的系列故事,「华仔的角色在濒死体验后获得进入他人梦境的能力,这会是未来故事的核心冲突」。这种「电影宇宙」的布局,在港式恐怖片中尚属首次,也展现了导演对类型片边界的进一步探索。

结语:当恐惧照进现实
《赎梦》的成功,标志着张家辉从「演员」到「作者导演」的蜕变。他用惊悚外壳包裹社会议题,让观众在尖叫中反思自己的内心。正如他在路演中所说:「恐怖片的意义,不是让人害怕,而是让人在恐惧中看见真实的自己」。当蔡辛强最终在文思豪的引导下直面心魔,当观众走出影院时发现那些曾被忽视的焦虑与创伤,这部电影便完成了它的「救赎」使命 —— 原来真正的恐怖,从来不是鬼怪,而是我们不敢直视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