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丁六甲

热血难凉的美学实践~《生还》

2025-08-29
高群书导演的《生还》以东北抗联为题材,将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 的创作精神具象化为银幕上的冰血忠魂。这部电影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导演艺术生涯中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朝圣。以下从创作内核、艺术表达与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创作内核:十年饮冰的精神溯源

  1. 历史现场的沉浸式还原
    高群书为拍摄《生还》,耗时近十年深入研究抗联史料,足迹遍布东北三省抗联遗址。影片采用 “冬 – 夏秋” 双阶段拍摄模式:在吉林白山零下 30℃的林海雪原中,演员身着单衣在齐腰深积雪中匍匐前行;转战辽宁朝阳时,又在 35℃酷暑中演绎野外行军。这种极端环境的真实体验,让创作团队从身体记忆层面贴近历史 —— 正如高群书所言:“我们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为抗联精神立传”。
  2. 幸存者叙事的突破性开掘
    区别于传统战争片聚焦英雄牺牲,《生还》以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为蓝本,首次完整呈现抗联从突围到整编为教导旅的全过程。影片通过 12 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展现普通战士在绝境中 “拼死互相保护” 的群像:耿团长为保护伤员引开日军、裴大姐用身体挡住枪口、白连长在雪地中为战友暖脚…… 这些细节源于真实历史档案,却突破了 “高大全” 的英雄叙事,让观众看到战争中 “人” 的温度。
  3. 导演情怀的十年沉淀
    “十年饮冰” 的创作历程,始于高群书偶然读到的抗联老兵自述。他发现抗联历史中 “生还者” 群体长期被忽视 ——3 万抗联战士仅 700 人生还,他们不仅是战斗幸存者,更是历史见证者。这种对 “被遮蔽的历史” 的执着挖掘,贯穿了高群书从《风声》到《生还》的创作脉络:前者通过谍战悬疑解构权力游戏,后者以纪实手法重构抗联精神原乡。

二、艺术表达:热血难凉的美学实践

  1. 纪实美学的革命性突破
    高群书摒弃传统战争片的宏大叙事,采用 “抗联战士视角” 的手持摄影:镜头摇晃如奔跑的脚步,呼吸声与枪声交织成战场的沉浸式声场。影片中多次出现 “偷土豆”“篝火唱歌” 等生活化场景,用琐碎细节消解战争的崇高感 —— 当战士们分食冻硬的窝窝头时,镜头特写粗糙的手掌与开裂的嘴唇,将历史的痛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语言。
  2. 新人演员的璞玉雕琢
    女主角李童由昆仑决少年团选手邵正一饰演,其未经雕琢的野性气质与抗联战士精神高度契合。在零下 20℃的拍摄现场,邵正一连续 64 天凌晨 4 点开工,因严寒多次晕厥仍坚持完成 “雪地爬行”“跳冰窟窿” 等高危戏份。这种 “用身体演戏” 的方式,与高群书 “忘记演员,只看见战士” 的创作理念深度共鸣。

最新文章

在碰撞中深化历史认知~电视剧《阵地》

电视剧

 

阅读14574

《小鹿斑比:清算》是利益与文化传承的激烈碰撞

电视剧

 

阅读11055

更聪明 更安全 更开放——从智博会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趋势

新闻

 

阅读14723

流量时代的社交博弈~虞书欣又惹争议

电视剧

 

阅读17040

争议背后的行业启示:演员价值的再定义

明星

 

阅读14690

京ICP备20220117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