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披荆斩棘的哥哥》第三次公演中,张晋阵营为呈现古风舞台《舍离断》的 “仙气” 特质,由舞蹈家李响开设 “仙气大师课”,将专业舞蹈训练转化为可复制的表演方法论。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展现了李响的艺术功底,更通过综艺化表达完成了古典美学的破圈传播。以下从教学内核、实践路径与艺术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教学内核:从技术拆解到状态重构
李响的教学突破传统舞蹈训练的框架,将 “仙气” 拆解为身体记忆与精神状态的双重塑造:

-
身体语言的符号化转译
针对队友 “侠气过重” 的问题,李响提出 “落叶行走法”—— 要求行走时想象脚下铺满落叶,以脚踝控制力实现 “轻触即离” 的步态。这种具象化指令帮助非专业舞者快速掌握古典舞 “提沉” 呼吸的核心技巧,例如白举纲通过头顶牛奶练习平衡,将抽象的 “云步” 转化为可量化的身体训练。 -
精神专注的场域建构
李响强调 “仙气” 的本质是专注力的外显:“不是刻意表现,而是让观众感受到你与角色的合一”。在指导胡海泉时,他要求对方想象 “俯瞰众生疾苦” 的悲悯视角,通过眼神微抬、肩颈松弛的组合训练,将舞蹈中的 “神” 与歌曲的 “禅意” 深度绑定。这种情境化教学使非舞蹈专业的哥哥们迅速进入角色状态,高瀚宇戏称 “李响在给我们吹仙气”。 -
艺术理念的代际传递
作为《舞蹈风暴》亚军,李响将竞技舞蹈的精准控制与综艺舞台的情感共鸣创造性结合。例如在教授敖犬时,他摒弃街舞的 “力量爆发” 惯性,引导对方通过脊椎延伸实现 “柔中带刚” 的视觉效果。这种跨舞种的教学思维,既保留古典舞的审美范式,又适配综艺节目的大众传播需求。
二、实践路径:综艺化表达与专业性平衡
李响的教学过程通过冲突设置与喜剧效果完成艺术专业性的趣味化呈现:
-
教学场景的戏剧化设计
节目组将排练室转化为 “仙气诊疗室”,李响手持折扇端坐,队友们排队 “挂号” 求教的画面,形成 “严肃教学” 与 “综艺笑点” 的反差萌。当白举纲因动作僵硬被评价 “刻意” 时,镜头切至他头顶牛奶练习的滑稽场景,既保留专业指导的严谨性,又通过综艺剪辑强化娱乐性。 -
身体训练的游戏化改造
李响将古典舞基本功拆解为可参与的游戏:例如用 “花瓣飘落” 比喻手部动作的轨迹,用 “水中倒影” 启发身体的对称性。这种隐喻教学法使胡海泉、高瀚宇等非专业舞者在趣味互动中掌握 “圆场步”“顺风旗” 等技巧,节目播出后相关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弹幕满屏 “李响是真的仙”。 -
情感张力的沉浸式营造
在正式舞台上,李响通过戏腔开嗓与绸带舞将 “仙气” 推向极致:当他以 “舍离断,舍离难” 的空灵唱腔登场时,配合慢镜头下舒展的 “燕子穿林” 动作,瞬间将观众带入禅意空间。这种 “技术为情感服务” 的理念,使专业舞蹈语言成功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美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