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日本电视机的黄金时代,足以用“统治级”来形容,因为日本在家电领域拥有一个庞大商业帝国。
20世纪50年代,松下推出首款黑白电视,开启日本电视产业征程;
到了60年代,索尼又研发出特丽珑显像管技术,让日本彩电在画质上实现代际领先,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松下展出的49英寸超大屏彩电,更是让全球惊叹“日本制造”的实力。
时间走向80-90年代,已经处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日本,其电视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1990年,索尼、松下、东芝三家企业的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超过40%,在欧美市场,日本品牌几乎等同于“高品质电视”的代名词。
对比之下,那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电视企业还在靠组装代工生存,核心部件如显像管、芯片全部依赖进口。

日本电视此时领先并不奇怪,整个制造业处于上升期,如日本造汽车逐渐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份额,工业产业每年按高于10%以上的速度递增。
资本,往往是逐利的,在此大背景下,日本家电产业也就整整处于行业顶尖位置。
但转折点在21世纪初悄然到来,日本企业好似开始落伍了。
比如,当全球电视产业向液晶技术转型时,日本企业却陷入了“技术路径误判”的陷阱。松下坚持押注等离子技术,认为其在对比度、响应速度上的优势能碾压液晶,甚至在2009年豪掷6000亿日元收购日立、先锋的等离子业务,试图打造“等离子帝国”。
索尼虽然是制造业大牌,也在固守CRT技术的优势,迟迟不愿放弃特丽珑生产线。这与当前日本丰田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的慢节奏如出一辙。
反观韩国三星、LG,果断all in液晶技术,快速抢占市场。等日本企业意识到错误时,已经错失了关键窗口期——2013年,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业务,此时液晶电视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80%;索尼的电视业务从2005年开始连续13年亏损,不得不出售海外工厂缩减规模。

不妨通过一些数据,可能更能直观体现日本电视的衰落。据Omdia统计,2010年日本品牌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还有28%,2024年已跌至9%;在本土市场,松下的份额从2018年的16.8%暴跌至2024年的8.8%,东芝更是退出了消费级电视市场。
曾经的“技术王者”,如今只能在高端小众市场艰难求生,而这一切,本质上是日本企业在产业变革中“路径依赖”和“决策迟缓”的必然结果。
因此,过度迷信既有技术优势,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被时代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