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丁六甲

从 “中国战狼” 到 “京学被嘲”,符号化与去魅化的时代博弈

2025-09-11
从 “中国战狼” 到 “京学被嘲”,吴京的舆论变迁折射出互联网时代文化解构的深层逻辑。这一现象并非孤立的娱乐事件,而是社会情绪、代际价值观与传播范式转型的综合产物。以下从解构动因、文化机制、转型挑战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解构动因:符号化与去魅化的时代博弈

  1. 过度符号化的反噬
    吴京通过《战狼》系列塑造的 “铁血硬汉 + 民族符号” 形象,在 2010 年代成为国家叙事与商业电影的完美结合体。其标志性台词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军事动作设计,甚至个人访谈中的 “吃苦宣言”,都被提炼为高度凝练的文化符号。
  2. 这种符号化虽带来商业成功(《战狼 2》56.94 亿票房),却也埋下隐患 —— 当公众发现符号与真人存在落差(如未参军却以军人自居、使用苹果手机引发 “假爱国” 争议),解构便成为必然。
  3. 社会情绪的代际转向
    Z 世代(1995-2010 年出生)成长于物质丰裕、信息爆炸的环境,对宏大叙事的接受度显著下降。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调侃、恶搞消解权威,如将吴京的 “坦克没有后视镜” 制成鬼畜视频,或用 “京学” 一词戏谑其言行。这种解构本质是对传统 “英雄叙事” 的祛魅,反映出年轻群体对真实性、个性化表达的追求。
  4. 消费主义的审美疲劳
    随着主旋律电影的工业化量产(如《长津湖》系列),观众对 “轰炸式” 爱国主义表达逐渐麻木。《巨齿鲨 2》虽票房 5.53 亿,但豆瓣 5.6 分显示其 “爽片” 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审美需求。当观众发现吴京的 “硬汉” 标签在不同作品中重复出现(如《流浪地球》系列的刘培强与《战狼》冷锋高度相似),符号消费便转向符号消解。

二、文化机制:互联网解构的三重路径

  1. 碎片化传播与语境剥离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导致信息传播原子化。吴京在访谈中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 等表达被截取为独立片段,剥离其对电影创作艰辛的完整阐述,转而成为 “爹味说教” 的例证。这种断章取义的传播方式,使公众对其形象的认知从立体人物简化为若干 “梗点”。
  2. 二创文化的狂欢化生产
    网友通过鬼畜视频、表情包、“京学体” 等二次创作重构吴京形象。例如,将其 “暧昧” 误读与 EXO 性别提问剪辑成对比视频,制造 “文化沙漠” 人设。这种创作并非单纯抹黑,而是通过荒诞化处理争夺对明星符号的解释权,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文化参与。

最新文章

《不眠日》:白敬亭再次挑战无限流

综艺

 

阅读15527

在显微镜下寻找家庭的真相

综艺

 

阅读11149

《赴山海》刚播就被嘲,顶流红利与观众期待的博弈

电视剧

 

阅读10650

那英的困境与选择:在「隐忍」与「切割」之间

明星

 

阅读13982

在流量退潮时,真正的演员浮出水面

电视剧

 

阅读18922

京ICP备202201175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