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议核心:历史篡改与文化挪用的双重越界
-
外交关系的彻底颠倒
剧中明朝使臣被塑造成索要贡女、强占资源的反派,甚至在朝鲜国王面前下跪求饶。这与《李朝实录》中 “朝鲜国王亲迎明使于迎恩门”“事大以诚” 的记载形成鲜明对比。更荒诞的是,剧方将朝鲜王室赐龙袍给明朝的情节搬上银幕,而历史上朝鲜国王的龙袍实为明朝所赐,且纹样严格遵循明朝制度。这种对宗藩关系的颠覆性改写,实质是对历史框架的解构与意识形态输出。
-
饮食文化的强行重构
在厨艺比拼环节,朝鲜厨师的参鸡汤击败明朝御厨的佛跳墙,且剧中暗示明朝顶级厨师需在朝鲜学艺五年。这一设定完全无视历史事实:佛跳墙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而参鸡汤的记载最早见于朝鲜王朝后期的《增补文献备考》,两者时间线相差近三百年。更离谱的是,剧中将辣椒传入朝鲜的时间提前至明朝中期,声称 “朝鲜首创辣椒炒肉”,而《朝鲜王朝实录》明确记载辣椒于 1592 年壬辰倭乱后由日本传入,比中国晚约三十年。
-
文化符号的系统性挪用
剧中大量使用中文元素却刻意抹去其来源:“待令熟手” 本是中国古代对厨师的称谓,被直接用作朝鲜宫廷职位;中国结样式的配饰出现在朝鲜宫女服饰上;甚至将 “太平圣代” 错写为 “太平圣大” 的汉字旗帜,暴露了创作团队既想借中华文化提升底蕴,又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尴尬。这种 “偷梁换柱” 的手法,与此前韩国综艺《认识的哥哥》将中国结称为 “韩国结” 的行为如出一辙。
二、创作逻辑:民族主义叙事与商业利益的合谋
-
历史虚无主义的市场策略
该剧改编自网漫《暴君的厨师》,原著本以抗倭为背景,电视剧却将反派从倭寇替换为明朝使团。这种改编显然是为了迎合韩国本土观众对 “民族自主” 的叙事偏好。韩国影视界近年流行 “历史爽剧” 模式,通过虚构朝鲜王朝对中原王朝的 “逆袭” 来满足观众的代偿心理,如《六龙飞天》《衣袖红镶边》等剧均存在类似倾向。这种创作逻辑在《暴君的主厨》中达到极致,甚至不惜牺牲历史真实性。
-
流媒体平台的推波助澜
该剧由 Netflix 韩国团队参与制作,其全球发行策略与韩国本土市场需求产生冲突。为在韩国本土吸引收视(该剧收视率已突破 17%),制作方选择强化民族主义叙事;而为在国际市场制造话题,又刻意保留 “明朝” 这一具有辨识度的符号。这种矛盾导致剧中出现 “朝鲜赐龙袍给明朝” 等让中国观众无法容忍的情节,本质是流媒体平台为平衡不同市场偏好而采取的投机行为。
-
演员与品牌的利益博弈
林允儿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曾凭借《武神赵子龙》等作品积累大量粉丝,其雪花秀全球代言人身份更使其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然而,她在争议发酵后仍公开表态 “很喜欢角色”,并在澳门出席商业活动时对争议避而不谈,这种 “一边赚钱一边冒犯” 的态度引发中国消费者强烈反感。截至目前,雪花秀等品牌的相关物料已被大量抵制,林允儿微博掉粉超 12 万,其商业价值正面临断崖式下跌。